x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规章制度 > 正文

食品科技学院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作者:日期:2025-11-03点击:

根据校学字〔2023〕34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通知要求,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发展意识,通过“三全育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其在学业、职业及个人成长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步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个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性格等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规划,避免 “一刀切”。

2.系统性原则:将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规划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自我认知、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执行监测、调整优化等多个环节,确保各环节相互衔接、协同推进。

3.实践性原则: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将规划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规划。

4.动态性原则:认识到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规划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三、核心内容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制定出贴合自身的规划。

1.兴趣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身兴趣。学校可引入专业的兴趣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同时,组织兴趣分享会、社团体验活动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确认自己的兴趣所在。

2.优势分析: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优势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学习表现、实践活动成果、他人评价等途径,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沟通、组织、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定期开展 “我的优势故事” 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挖掘自身闪光点。

3.价值观梳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如成就感、稳定性、社会贡献等。可通过主题班会、价值观讨论课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并梳理自身价值观,为后续目标设定提供指引。

(二)目标设定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有时间限制(SMART)的发展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1.短期目标(一般为 1-2 学期,最小单位可到1个月):主要围绕学业适应、基础能力培养等方面设定。例如,大一学生可设定 “本学期各门课程成绩达到 80 分以上”“参加 1 个社团并积极参与活动” 等目标。

2.中期目标(一般为 1-2 年):结合专业学习和个人兴趣,侧重于专业能力提升、实践经验积累等。如大二、大三学生可设定 “获得 1 项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参与 1 项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完成 1 份高质量的实习” 等目标。

3.长期目标(一般为 3-4 年及以上):与职业发展或升学深造相关。比如,打算就业的学生可设定 “毕业后进入知名企业从事 XX 岗位工作” 的目标;打算考研的学生可设定 “考入 XX 大学 XX 专业研究生” 的目标。同时,目标设定需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倾向,若专业有明确的职业方向,目标应与之相契合;若专业就业面较广,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设定目标。

(三)执行路径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执行路径,明确在学业提升、实践锻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行动。

1.学业提升

(1)合理选课:根据目标和兴趣,参考课程大纲和学长学姐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确保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选修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目标的课程。

(2)科研参与: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组建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

(3)学业辅导:主动向老师、学长学姐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参加学习小组,共同进步。

2.实践锻炼

(1)实习安排:根据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实习机会,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学校可搭建实习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信息。

(2)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社团活动:选择与自身兴趣和目标相关的社团,在活动中锻炼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

3.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达到行业相关要求。

(2)通用能力:注重培养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等通用能力。可通过参加演讲比赛、团队项目等活动进行锻炼。

(四)资源支持

学校为学生自主发展规划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助力规划落地。

1.导师指导: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课程选择等;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

2.讲座培训: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活动,如专业前沿讲座、职业规划讲座、简历制作培训、面试技巧培训等,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相关能力。

3.平台搭建: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实践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资源平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监测调整

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定期监测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定期复盘:引导学生每月或每学期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复盘,分析目标的完成程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采用表格、日志等形式记录复盘内容。

2.调整优化:根据复盘结果和外部环境变化(如行业发展趋势、政策调整等),对规划进行及时调整。若目标难以实现,分析原因后可适当降低目标或调整实现路径;若出现新的机遇,可相应调整目标和计划。

(六)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和执行自主发展规划。

1.评优表彰:将自主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纳入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2.经验分享:邀请在自主发展规划方面取得较好成果的学生分享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三、不同阶段学生的重点任务

(一)大一:适应与探索

1.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2.广泛参与各类活动,探索自身兴趣和特长。

3.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目标设定做准备。

(二)大二:定向与积累

1.结合大一的探索结果,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就业、考研、出国等)。

2.专注于专业学习,提升专业基础能力。

3.开始有针对性地参与与发展方向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积累相关经验。

(三)大三:提升与冲刺

1.深入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或高质量实习,提升自身竞争力。

3.若打算就业,开始准备求职材料,了解招聘信息;若打算考研,进入系统复习阶段;若打算出国,准备语言考试和申请材料。

(四)大四:落实与衔接

1.完成学业任务,顺利毕业。

2.全力冲刺求职、考研或出国申请,争取实现目标。

3.做好从大学到社会或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准备,调整心态,适应新的角色。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负责人等。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方案的顺利推行。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本学院学生的自主发展规划指导工作。

(二)资源保障

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工作的资源投入,包括经费、场地、师资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测评、讲座、培训、实践活动等;合理安排场地,为学生提供规划指导、交流讨论的场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其指导能力。

(三)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导师指导制度、监测评估制度、激励制度等,使大学生自主发展规划工作有章可循。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对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